1)第399章 任选贤良何以准,高谈阔论实为早_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399章任选贤良何以准,高谈阔论实为早

  刘备听了糜竺的话,先是肯定了糜竺一部分士人才子多出于世家大族的说法,又提出来乡野山间,也还有遗珠蒙尘。

  如今自己坐拥两州之地,青州又自古是孔孟之乡,文采之地,坐在这么大一片金山上,却无法采掘,深感遗憾,让他们说说该如何拾遗,以解决如今府衙内缺人的问题。

  这时候,堂下的陈群以及诸葛诞等世家出身的官员,敏锐地能够感觉到这是自己的机会,必须要好好的把握住。

  陈群出生徐州的世家陈氏,诸葛诞出身琅琊诸葛氏,以往国家的一些官职都被外戚、宦官亲朋、袁氏这种大门阀把持,自己等人只能在徐州这种地方上任职,极少有能够去往中央任职的。

  如今刘备占据二州之地,是仅次于袁绍,与曹操同列的大诸侯,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,有望争夺天下。

  如果能够帮助刘备成龙,自己等人未必不能成为袁氏那等天下少有的世家。

  于是陈群这个时候出列道:“古往今来,帝王一直在想着如何能够得到更多的贤才,因此先秦时期,贤士多出于贵族,故而看重血缘。

  帝王诸侯一直以祖上有贤士,或是爵位招募贤才。等到高祖定鼎,贤士不仅只局限于贵族,天下间也多有贤士遗失于野。

  故而武帝将以往只从功勋贵族中选拔贤士进入郎中府,担任郎中,然后下放地方任职长官,变为了每年要求各郡国举荐一名孝廉,并依次作为当地长官的政绩。

  等到光武帝以后,朝中官吏多出于儒生,其余流派只得沦落为边缘,以诗书作为是否是贤才的标准,从章帝白虎观会议开始,这些事都记录在《白虎通德论》之中。

  因此之后的朝廷上,这衮衮诸公,多是修习六经六礼之人,以从太学中出身官员为众,夹杂着从白学、白院出身的儒生。

  地方上的郡守州牧有自行征辟缘属之权,而这些人所征辟的多是,从太学、白学、白院结业而回归家乡的学子们。

  这证明了贤良的再一次下放,以血缘、爵位作为衡量贤良与否的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了。

  而从桓帝以来,两次禁锢之祸,使得世家大族出生的士人贤才不得为国效力,导致没有能力的宦官亲朋以及外戚家族把持权柄,这才有了如今这乱世天下。

  将军若是想要贤才汇聚,不再为缺少人才而头痛,就应该尊重的对待世家出身的士人,他们都是以诗书传家,有基本的德行。

  从小经受过书籍竹简熏陶过的士人,总是要比依靠亲亲关系,窃据高位之人要可靠的多。

  而往往家世逾是显赫,祖上逾是官职高要,家族中的子弟就逾是有能力和才德。因此如果只是靠着当地郡守州牧,以个人之喜好来评判一个人是否贤良,总归是不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4bqg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