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五百七十七章:皇长子出阁读书_我真不是木匠皇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小团队。

  按照后世学习的时间,从小到大,政治、军事、武艺、地理、天文、历法,各个方面,都要陆续的开始学习。

  当然,眼下朱慈燃只要学习识字和基本的宫廷礼仪就行了,剩下的等他大些再说。

  现阶段,孙承宗一个人绰绰有余。

  既然如此,那倒不妨再卖这老阉一个面子,让他尝到些甜头,也好更尽心尽力。

  朱由校点头说道:

  “孙承宗曾是朕的老师,教导皇子,他的确是不二人选,忠贤哪,这份圣旨就由司礼监拟吧。”

  魏忠贤自然明白皇帝这话中的意思,连忙说道:

  “奴婢明白,这就亲自回去拟旨。”

  “嗯,去吧。”

  魏忠贤离开以后,朱由校看了一会儿春节时难得的景色,然后转身回了坤宁宫。

  ......

  河套一战,孙传庭率领明军大破察哈尔部。

  这一仗,打出了中原王朝的威风,那之后,左翼二百余部望风归顺。

  朱由校一纸圣旨,在年节前后新封了十几个左翼的郡王,为各部划定驻牧之地,在归化城敕建王府。

  二月底,随着左翼、塞北三百余蒙古部落的继承人被送至京师帝国学院就读,被掳走的十余万百姓也都陆续归家。

  一时间,塞外底定。

  世人皆说,自成祖五征以来,塞外如今到了最为安全的时刻。

  随着小冰河期的临近,冬月愈发长了,直到三中旬才见化雪,但总归是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时节。

  钦天监与《京报》有司合作,在全国报房刊印最新的历法,以官府免费发放的形式,及时送到每一户百姓的家中。

  接到历法的家庭,陆陆续续开始忙着耕田种地,开始天启五年的农忙。

  至于各地的商人,他们没有一刻是闲着的,年节时还在走南闯北的也大有人在。

  随着全辽收复的时间开始久了,前往辽东的商人开始逐渐愈发增多。

  为期二十天的年假结束后,整个朝廷大机器又开始运作。

  上至内阁、六部,下到地方有司、官府,都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广宁参议孙承宗被召回京师,担任詹事府的左詹事,负责教导五岁的皇长子朱慈燃识字礼仪。

  孙承宗先教皇帝,再教皇长子的传奇经历,倒是成为了百姓和士子们的谈资。

  至于天启皇帝让皇长子五岁就出阁读书的举动,无疑引起了满朝文武的议论。

  因为这几乎就代表着,帝国皇太子大位已定。

  后宫倒是没有什么动静,至少表面上几个妃子之间依旧和睦,年节过后,张嫣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教导朱慈燃。

  至于朱由校,现在也有事没事就去文华殿一趟,看看自己儿子有没有偷懒。

  当年自己偷懒,当爹的自然有当爹的道理,无需多问,可朱慈燃不能这么学。

  还有一个事,最近刘老太妃老是派人来找朱由校,要他抽空去宠幸一下良妃王氏。

  倒不是说朱由校厚此薄彼,而是因为那天封完妃以后,压根就忘了还有这么一个人。

  毕竟除了一后三妃以外,还有一大堆秀女和嫔妾在守活寡。

  朱由校刚即位那会儿,皇宫里都是千疮百孔,连自己安危都顾不上,哪还有心思老想着怼炮。

  听了刘太妃的话,也是觉得实在对不住那位姑娘。

  王氏从全国秀女中脱颖而出,这么优秀,就为了当自己老婆,而自己却让人家在后宫给自己守了五年的活寡。

  要是多了,也就算了,偏偏只留下一个,让人家在后宫待着多尴尬,多无地自容。

  没说的,朱由校立即给刘太妃回复,说是已经记下这事儿,这个月肯定去宠幸良妃。

  收到这个回复,毕竟君无戏言,刘太妃也就不再催了。

  一直到三月,皇宫内外都没什么大事,各地的百姓和官员们也是按部就班,自己做自己的事。

  直到某一天,山西总督办司的一份密奏,将整个朝廷的注意力都牵扯到了山西。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。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:

  请收藏:https://m.4bqg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