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九十四章 何为学而优则仕?_大隋嫡长孙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宴席终有结束的时候。

  随后一旬内,崇德馆在少了十来人后,因为有杨昭在,平日仍然充满了欢声笑语。如李建成更是逆袭上位,于杨昭安排下,成了新舍长。赵集虽然不在这里,忠厚正直的李安期成了纪律委员,监督少年们的课业……

  礼部放榜了!

  于三天春试,经过半月封闭,考试院的阅卷人,终是将数千份试卷,批阅核查,再分科排序出了名单。并交由二圣定夺前三后,于礼部南院墙上张贴出来。

  举目望去,以之前的“志行修谨”和“清平干济”两科改良而来,而今的秀才、俊士、明经,进士,共计四科,合计上榜人数才一百五十人。除明经外,其余每科取士数目,最多不过二三十人,最少不过几人。

  其中明经人数最多,有七十人上榜,俊士二十四人,进士十九人。秀才科,难度最大,只有三人上榜,直接构成了前三甲。

  当日于皇孙杨昭灵感下,杨坚和独孤伽罗于宫内商议,决定细分诸科,他们也没想到士人们的报考,会有那么大的热情。今在诸科能上榜者,无不是从数百上千的天下优秀者中,厮杀出的佼佼者。

  放榜那日一大早,杨昭就让黄喜遣内侍占据了有利地形。

  在礼部张贴一个时辰前,带着看热闹的心思,他早早到来,看到人山人海,人群热议的模样,那种成就感,比往日更盛。

  他心里同样明白,大隋科举,尚处于发展初期,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好消息是,宫里的两位老人,就如同这个崭新王朝一样,尚算开明。而只要不断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行做完善。那科考终将成为人才挖掘与利用中,最主要、相对最公正的选拔方式。

  隔日大兴殿,杨坚接见了各科的前三甲,还行做赐宴。

  等皇祖父回到甘露殿,同皇祖母聊起来,杨昭才清楚更多内情。这次科考,无论中榜者,还是科目前三甲,九成都是士族高门子弟,寒门子弟却是连一成都不到!

  足可见之,在九品中正制消除,世家门阀子弟们,察觉到今次科举变革的风向后,嘴上大有不满,双手却很实诚,一股脑全都涌了进来。

  至于这次春试的主考官,乃是大儒薛道衡!

  薛道衡从北周至今,都是响当当的天下名士,与卢思道、李德林齐名,乃为一代文章宗师!

  开皇年以来,一直为他皇祖父掌握机要事,后参与陈国平定,于士人中非常有声誉。这次春试的试题,由他主管负责,李德林等人协助,更有御史台官吏监督。

  不觉聊起这次考题,二圣也是感叹其中之难,可见薛道衡是真的想为大隋选拔真才实学之辈。

  杨昭知道,他那便宜阿爷杨广,对这薛道衡的才华,也是爱慕的不行!

  但薛道衡并不鸟堂堂大隋晋王,遂而其每次都是热脸贴上

  请收藏:https://m.4bqg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